当前位置:首页 > 茗博专栏 >  茶艺知识

沧源山头茶

茗博茶艺师评茶员培训

核心阅读

临沧著名的邦马山主脉,从东北往西南方向延伸,使双江勐库镇的西半山、沙河乡的四排山及其西坡的耿马县勐撒镇(有50株古茶树)、芒洪乡(有100株古茶树)古茶园,断断续续斜伸进沧源县北部和中部,在其糯良乡和单甲乡等海拔较高的地区,形成古茶园。古茶园相对集中在糯良乡大黑山区的帕拍村—班考村一带,其中帕拍村有树龄在一百年至数百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230亩、12778株,年产茶叶5吨左右。


从双江县沿G214国道往南,或从澜沧县沿G214国道往北,会经过一座很难让人忘记的桥——小黑江大桥。从沧源县境内往东流淌的小黑江,与双江县境内南流的勐勐河(小黑江支流)在此交汇,并突然掉头向南,在沧源县和双江县之间奔流而下,成为澜沧县东北部与双江县南部的界河。在小黑江大桥附近,S314省道由东往西,在双江县和耿马县南部的小黑江北岸穿行。这条省道的北部是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,南部是沧源佤族自治县。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南部,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,北接耿马县,东靠双江、澜沧两县,南北宽47公里,东西长86公里,总面积244524平方公里,其中山区面积占99.2%,坝区仅占08%。县城勐董镇距省会城市昆明886公里,距市政府所在地临翔区222公里。

沧源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(另个是其南部的西盟佤族自治县)。全县呈北、中部高,东、西、南三面地势低的地势;最高点为窝坝大山,海拔2605米,最低海拔为南定河出境处,仅460米。两地垂直高差达2145米。临沧著名的邦马山主脉,从东北往西南方向延伸,使双江勐库镇的西半山、沙河乡的四排山及其西坡的耿马县勐撒镇(有50株古茶树)、芒洪乡(有100株古茶树)古茶园,断断续续斜伸进沧源县北部和中部,在其糯良乡和单甲乡等海拔较高的地区,形成古茶园。古茶园相对集中在糯良乡大黑山区的帕拍村——班考村一带,其中帕拍村有树龄在一百年至数百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群落230亩12778株,年产茶叶5吨左右。该群落分布于东经99°12′10″~99°1219″,北纬23°1852~23°18′53″之间,海拔1970~1987米。品种均为勐库大叶种,其树高8-10米不等,基围直径在O.38~0.62米之间,胸围直径在0.33~058米之间,平均数幅达55米。其中被称为“茶王”的古茶树,茂盛地生长于帕拍村委会后山的“拱西来”(佤语:老虎出人的山)茶地,该树粗198米,从距地073米处分出7枝,胸围分别为:0.76米、0.58米、0.93米、0.73米、0.39米、0.52米、0.29米、059米,树高9米,这棵树春茶一次最多采过84公斤鲜叶。帕拍村一带的山名很有趣:东有“拱然米(老虎吼叫的山),西有“拱模绕”(打歌跳舞的高山)。生长茶树的山有:“拱西来”(老虎出人的山)、“拱邦不来”(烤酒的山)、“毛西蹦”(鸡血滕山)、“糖作”(有山洞的茶地)。帕拍村民多从中国的澜沧、孟连、双江、耿马迁人,也有从缅甸迁来的,现任村支书李文华祖辈从沧源勐来的明良村迁人,至今已居8代人。


 魏姓家族迁人更早,那棵“茶王”树便是魏家的。糯良乡帕拍村古茶园的存在,具有典型意义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这些年我们讲“濮人种茶”,说得最多的是“濮人”中的“布朗族”古茶园:从勐海的布朗山、南糯山、巴达、曼糯,到景迈的芒景及双江的古茶园,到处都有布朗族同胞种下的大片古茶园。作为“古老的茶农”,“濮人”中还有佤族和德昂族同胞,这些“古老茶农”的古茶园在哪里?在多年苦苦寻觅与思考之后,我们有幸走进佤族自治”的沧源县,走进古老神秘的沧源佤山,走进古茶树繁茂的帕拍村,去品味茶韵悠长的“佤族茶”。源作展开式介绍)。在此,我们再次印证了“濮人种茶的定律——不仅看到了布朗族同胞的古茶园,而且也看到了同样生于斯、长于斯的佤族同胞的古茶园(至于德昂族同胞与茶的关系,我们将在以后相关章节叙述)沦源的“佤族茶”具有独特的“佤族味”。

源作展开式介绍)。在此,我们再次印证了“濮人种茶的定律—不仅看到了布朗族同胞的古茶园,而且也看到了同样生于斯、长于斯的佤族同胞的古茶园(至于德昂族同胞与茶的关系,我们将在以后相关章节叙述)。沧源的“佤族茶”具有独特的“佤族味一是佤族的“古茶味”出产古树茶的糯良、单甲两乡,西属南滚河水系,东属小黑江水系,是南滚河与小黑江的分水岭。由于南滚河流入缅甸萨尔温江,属印度洋水系,小黑江流入澜沧江,属太平洋体系,所以糯良、单甲茶属于受两大水系共同滋养的茶。其滋味总体上不如双江马鞍山及勐库东西半山茶苦涩,茶水甜度和涩度接近其北部(双江)沙河乡茶,但甜水显得稍亮、更柔润,存放一段时间后有近蔗糖的淡淡甜味,这是沧源佤族茶特有的“古茶味”。

佤族是南亚语系中国孟高棉语族诸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。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,中国佤族人口除台湾佤族人口外,为42万余人。在云南,除了有沧源、西盟两个相邻的佤族自治县,还有其周边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。此外,在澜沧还有文东、安康、雪林三个佤族乡,在永德县还有勐汞佤族乡;在腾冲、凤庆、镇康和思茅等县区,佤族分别与傣族、彝族、拉祜族、傈僳族和德昂族建立了荷花、德思里、军赛、竹林四个民族乡。处于怒山余脉板块中“邦马山系”地区的佤族人口分布,以西盟、沦源为中心,呈扇状向北、东、南伸展,离开中心区愈远,佤族的人口愈稀疏。如果我们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一条规律:“邦马山茶”佤族分布的地区,也是古茶树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,不仅有大量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,还有大面积的树龄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野生茶树资源(由于本书着重考察栽培型古茶资源,故不对野生茶资源作展开式介绍)。在此,我们再次印证了“濮人种茶的定律—不仅看到了布朗族同胞的古茶园,而且也看到了同样生于斯、长于斯的佤族同胞的古茶园(至于德昂族同胞与茶的关系,我们将在以后相关章节叙述)。沧源的“佤族茶”具有独特的“佤族味:

一是佤族的“古茶味”

出产古树茶的糯良、单甲两乡,西属南滚河水系,东属小黑江水系,是南滚河与小黑江的分水岭。由于南滚河流入缅甸萨尔温江,属印度洋水系,小黑江流入澜沧江,属太平洋体系,所以糯良、单甲茶属于受两大水系共同滋养的茶。其滋味总体上不如双江马鞍山及勐库东西半山茶苦涩,茶水甜度和涩度接近其北部(双江)沙河乡茶,但甜水显得稍亮、更柔润,存放一段时间后有近蔗糖的淡淡甜味,这是沧源佤族茶特有的“古茶味”。

二是佤族的“史诗味”

佤族有部创世史诗,名叫《司岗里〉。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和沧源佤族地区佤族人,对人类起源于“司岗里”有多种解释,其中比较统一的有两种。西盟地区佤族认为,司岗”为“石洞”,“里"是“出来”,“司岗里”即人类是从石洞里出来的。沧源等地区佤族认为,“司岗是“葫芦"(还有的认为“司岗"是竹筒)。“石洞"说认为,人类最初被神放在岩洞里,不能从“司岗里"出来,住在里面很难地生活。是木依吉神告诉人们,让小米雀把嘴磨得像刀一样快,用黑线缠嘴,再去啄“司岗于是“司岗”就开了:佤族最先从洞里出来,汉族、拉祜族、傣族、散族(布朗族)才依次出洞。“葫芦说”认为,人类是从葫芦里生出来的。虽然对“司岗里”的解释有些差异,但佤族同胞都认为,他们源于同一祖宗,都是从“司岗"出来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创世史诗《司岗里》记载:人们从司岗”出来以后,先后发展到秾稳(沧源)、德果(缅甸佤邦龙潭区)、累勒尔(西盟、孟连、澜沧交界处德日用(潮沧竹塘)。在一次洪水之后,叶伦和岩冷漂到了秾稳(沧源)。岩冷、叶伦的父亲叫达普伟,是佤族的八大祖先之一。岩冷在佤族中声望很高,这支人变成了最先种茶的“腊茶人,还诞生了一首世代传唱的〈古茶歌〉(意译)

走出岗里,我们就和茶在一起

我们永祭茶魂

腊人种茶

我们拜祭

茶的功劳

茶神莫伟保佑我们

茶水清凉

茶治百病

吹起莫伟芦笙

我们祭拜茶神

太阳啊,月亮

叫莫伟下来吧

接受我们祭拜的真诚

拜三拜啊,拜三拜

希望永远幸福

祈求后代兴盛

......

《司岗里〉中还提到,布朗族祖先也有个岩冷,是他带领布朗人到芒景种茶,但《司岗里〉没讲佤族与布朗族是否同源,虽然景迈布朗族学者苏国文先生明确提出:布朗族祖先哎冷与“白嘎”(佤族)祖先尼洼是同胞兄弟。喝一口佤族古茶,吟几句"腊人"史诗,我们不仅可以品味一个民族的“茶韵”,还能品味一个民族对茶的真诚与祈福,品味一个民族茶气十足的“神韵”:民族历史与民族茶文化。三是佤族茶的“崖画味”沧源崖画是与沧源翁丁(佤语:雾很大的地方)寨子、沧源“摸你黑”(被誉为“东方狂欢节”)齐名的三大景观之一。翁丁寨子以清一色的茅屋、原生态的美景、质朴的佤族民风让人流连忘返;“摸你黑”以佤族的狂欢让你梦绕魂牵。而沧源崖画则以记录佤族同胞生产、生活的古老历人抚今追昔,遥想3200年前沧源佤山的劳动生活场景。“司岗是我家,崖画写着我",沧源崖画是研究佤族茶史不得不拜读的“史稿”。据专家考证,沧源崖画距今已有3200年历史,是佤山游居土著祖先的杰作。崖画主要原料是磁铁矿粉、动物血和紫胶(虫胶)。


除此之外,佤族老人断定:沧源崖画的原料中,必然配有浓茶汁成份。这种说法的依据是:崖画脚下祭拜时留下的茶叶浸汁,经长期风吹雨浸,在岩石上留下了与崖画颜色极为相近的物质,且经久不褪。〈司岗里〉传说中,佤族运用茶叶已有上万年历史。以茶汁作崖画涂料,以茶水祭崖画,应该是沧源崖画独有的“佤族茶味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,沧源崖画中有“佤族采茶”的劳动生活场景。在崖画第一地点二区的零散图形中,有一组成人领着孩子采茶,右手抓着鲜叶的图画;在崖画第四地点二区,还有一组两人在茶树上采鲜叶,一人站在树下接鲜叶的“采茶图”,这幅画面与佤族沿袭至今的采摘野生古茶的劳作方式惊人地相似。如果对这两幅“佤族采茶图”没有异议,那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结论:沧涯崖画描绘了3200年前,佤族同胞采茶的生活画面。也就是说,沧源崖画是一个物证,一篇史稿,它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佤族同胞3200年的采茶史。

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发现。因为,此前我们考察的景迈傣族涉茶史是两千多年,芒景布朗族的种茶史是1822年。虽然,那两幅“佤族采茶图”侧重点在“采”而不是“种”,但它毕竟是云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“古老的茶农”濮人的另一支——佤族同胞,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。还有一个不得不关注的事实是:沧源盛产古茶树的帕拍村离崖画仅三五千米,而且同处沧源大黑山区范围内。帕拍古茶树的实物,崖画对采茶生活的形象描绘,《司岗里》对佤族“腊人”(茶人)种茶、祭茶活动的千古吟唱,从多角度、多层面为我们展示了佤族茶文化的悠久与绚丽。

去看一看神秘的佤山吧

看月亮升起来………

去喝一口沧源的佤山茶吧

一口喝过3200年…

TAG: 沧源

热门阅读

0871-63624009 / 15394971001

昆明茗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国茶艺师、评茶员培训卓越品牌 | 开设课程有普洱茶茶道培训课程-茶艺师培训课程-香道培训课程-评茶员培训课程

中国-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建设路180号协信天地2栋(公寓楼)7楼

茶艺师培训

版权所有©2019 茗博苑茶艺师评茶员培训机构 保留所有权利  滇ICP备05006870号-1  技术支持QQ:464748053